建設性新聞學
Constructive
Journalism
過去媒體常以「爬糞」、「腥、羶、色」、「聳動頭條」或是「新聞綜藝化」的方式製播新聞報導,這樣的模式屢受各界批評。記者已普遍失去社會大眾的信任,需要改善社會亂象,必須從根源做起。
近期,新聞界嘗試發展一種新聞報導方法,稱之為「建設性新聞學」(Constructive Journalism),這是現今歐洲新聞界對於傳統新聞報導方式所興起的反思浪潮,共同探討一種新聞製播的新方向。「建設性新聞學」的方法論強調的是,需要思考哪些新聞對社會而言是重要的?傳統新聞要素著重於新聞的「價值」,包含影響性、接近性、即時性、顯著性、異常性、衝突性、人情趣味和實用性等,並且常問的傳統問題是: WHAT、WHEN、WHERE、WHO和WHY? 而「建設性新聞學」則是著重新聞的「用處」,是否對社會產生益處?我們學到了什麼?除了上述五項傳統問題,「建設性新聞學」更重視的是WHAT NOW和HOW? 具有建設性的新聞報導除了對於整體事件脈絡的真實完整陳述外,重要的是必須分析其核心問題,找尋合適的解決方案,對未來的重大決策提供啟發式觀點;同時著重正、負面平衡報導,避免過度渲染負面資訊;不可使用單一眼光,需要透過雙眼來看待事件。「建設性新聞學」並不是不批判,批評是呈現新聞報導最重要的工具,但並不是最終目標,提供大眾報導事件的最佳真相版本才是。
在歐洲部份媒體已實行「建設性新聞學」,以丹麥公共電視為例,實行後已成為丹麥最受信任的新聞品牌、國內收視率之冠、行動與網路收視一年內上升10%、兩年內民眾對於丹麥公共電視的正向看法上升6%。
綜合「建設性新聞學」的五大特點:
- 正、負面訊息平衡報導。
- 著重事實陳述,不放大或扭曲部份部分訊息避免議題失真。
- 交代事件完整脈絡,而非僅呈現衝突點。
- 向大眾表達改變的可能,以及可運用的資源。
- 點出核心問題,為未來發展趨勢提供完整分析,找出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