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救海洋 《永續年夜飯》上桌囉!

2018-01-31

上班族每天為午餐發愁,圖方便買個便當,擔心炸排骨熱量高、炸雞腿太油膩,為了健康考量買個魚排便當。不過你知道,飯盒裡的炸魚排是什麼魚?

下班時跟親友聚餐,吃火鍋、鐵板燒或西餐,點個國宴魚排或多利魚排,可是你知道,國宴魚和多利魚又是什麼魚?

2048年將無魚可吃   下一代子孫只能吃水母?

台灣向來重視「食農教育」,相對忽略「食魚教育」,我們不知道自己吃的是什麼魚?魚從哪裡來?又是怎麼捕撈?更不會知道魚源是否面臨枯竭命運?

美食記者泰拉斯‧格雷斯哥 (Taras Grescoe)唯恐野生海鮮可能絕跡,基於老饕的危機感,走訪全球追查海鮮供應鏈的源頭,寫成<海鮮的美味輓歌:一位老饕的環球行動>,提醒世人若繼續耗竭海洋資源,下一代或許只能吃水母花生醬三明治。

這是危言聳聽嗎?一點也不。WWF發出警訊, 2048年全世界恐將無魚可吃。而在台灣持續三十年漁業研究也提出警告,北海岸魚種三十年來消失八成以上,台灣可能比全世界更早面臨海中無魚的困境。



TVBS信望愛基金會推廣永續海鮮 盼海洋年年有魚

2018年,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將推廣「永續海鮮」專案,希望讓更多民眾知道「永續海鮮指南」以及「水產品生態標章」,並依此為依據選購綠色水產。在此目標下,TVBS信望愛永續基金會成為台博館「永續年夜飯」的合作夥伴,希望藉由應景的年夜飯活動,能讓民眾更了解永續糧食的重要性。

在「永續年夜飯」的重頭戲--<永續海洋與漁業政策>跨領域論壇中,請來五位專家,包括「湧升海洋」的創辦人徐承堉談「從諺語看台灣的海洋文化」、長期研究飲食文化的蔡倩玟則介紹法國人如何烹調烏魚子這道無國界美食;「海龍王愛地球協會」理事長林愛龍談如何從政策面推動永續漁業;而前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中心研究員邵廣昭博士,則介紹全球推動海鮮指南典範國的寶貴經驗,希望台灣能借鏡學習。



跨領域論壇 民眾提問凸顯漁業管理問題

開放現場發問時,有位開便當店的民眾提問,他常到漁市或漁港買魚,卻苦惱於不知道自己買的是什麼魚?擔心買到非法走私的魚種,影響消費者健康。現場專家分別提出,由於台灣的卸魚申報一直無法落實,因此無法建立野生海鮮的產銷履歷。

另外也有民眾提到,希望能建立魚類辨識系統,幫助民眾更準備判斷哪些海鮮該吃或不該吃,甚至公開價格,免得產生消費糾紛。邵廣昭博士則回應,魚類辨識系統是全球積極努力開發的程式,但目前仍未有具體成績,因為魚種繁多,且魚類的生物特徵非常複雜;而「湧升海洋」的創辦人徐承堉則提出另一觀點說明,同樣一種魚受到季節、產地、魚法及產量影響,價格都會有所變動,所以能辨識出魚種,未必能反映當時價格。

「永續年夜飯」活動已圓滿落幕,期盼民眾不只在圍爐團圓時考慮永續食材,而是在每天的餐桌上都能具體實踐。

相關報導>>魚兒去哪?科學家預估2048無魚可吃

相關活動>>台博館 永續年夜飯系列活動